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滚动的篮球算旋转吗视频完整的奥秘,并且分析滚动篮球正版下载的优势与应用。
本文目录
篮球,这项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运动,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们通过精准的投篮、巧妙的传球和激烈的防守,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在众多篮球技巧中,有一种技巧令人称奇,那就是篮球的旋转。一段滚动篮球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让我们一起揭开篮球旋转的秘密。
一、篮球旋转的力学原理
1. 惯性原理
惯性原理是篮球旋转的基础。篮球在旋转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球体会保持其旋转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在篮球旋转过程中,球体受到的外力相对较小,因此,篮球能够保持旋转状态。
2. 空气动力学原理
篮球旋转时,球体与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空气动力学效应。根据伯努利原理,流体的流速越大,其压力越小。在篮球旋转过程中,球体一侧的空气流速较大,压力较小;另一侧的空气流速较小,压力较大。这种压力差使得篮球在空中产生升力,从而提高了投篮的准确性。
3. 转动惯量原理
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旋转惯性的物理量。在篮球旋转过程中,转动惯量决定了球体旋转的难易程度。转动惯量越小,球体旋转越容易。篮球的旋转惯量相对较小,这使得篮球在旋转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二、滚动篮球视频解析
1. 视频背景
这段滚动篮球视频由我国著名篮球教练拍摄,视频中,篮球在旋转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滚动效果。这一现象引起了篮球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2. 视频解析
(1)旋转速度:篮球旋转速度较快,这使得球体在滚动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旋转状态。
(2)旋转方向:篮球旋转方向与球体运动方向相同,这使得球体在滚动过程中,能够保持直线运动。
(3)旋转幅度:篮球旋转幅度较大,这使得球体在滚动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大的空气动力学效应。
(4)滚动效果:篮球在滚动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滚动效果,这使得球体在空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三、篮球旋转在实际比赛中的应用
1. 投篮:篮球旋转可以提高投篮的准确性,使得球体在空中保持稳定,从而降低投篮失误率。
2. 传球:篮球旋转可以使球体在空中保持稳定,提高传球的准确性,降低传球失误率。
3. 防守:篮球旋转可以使防守球员在接球时,更容易控制球体,降低失误率。
篮球旋转是一种独特的力学现象,其原理涉及惯性、空气动力学和转动惯量等多个方面。通过滚动篮球视频,我们揭示了篮球旋转的秘密,为篮球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今后的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们可以充分利用篮球旋转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威尔逊,篮球训练教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 艾弗森,我的篮球生涯[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今天带来的是走步分析。
写这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科普一下走步知识,毕竟现在球场尤其是野球场的走步党实在太多,在一些走步党眼中,只要我觉得走步就是走步,完全凭感觉。而实际上我们判断走步依据的应当是规则以及职业裁判团体(包括NBA裁判团体以及FIBA裁判团体和CBA裁判团体)对于规则的官方解释,以下所有的引用的规则和官方解释都会用加粗黑色字体标注,所以加粗字体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介绍以下什么是走步
走步,即带球走违例(Traveling)。篮球规则对带球走是这样定义的:当队员在场上持着一个活球,其一脚或双脚超出本规则所述的限制向任一方向非法移动是带球走
所以走步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持球状态,所谓持球就是相对于运球时的一种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把球拿在手中。由运球状态到持球状态怎么界定呢?只要双手同时触球或者球在单手/双手停留就可以判定结束运球,但注意手在球侧面还可以继续运球时,不能判断为运球结束。运球状态是没有走步的,运一次球走几步都没关系,只要你不翻腕;第二个条件是一脚或双脚的非法移动,非法移动怎么判断呢,很大程度上要靠中枢脚,判断非法移动的的细节后面会做具体介绍。
下面对走步规则展开分析,这里我找到的规则是旧规则(FIBA没有推出完整版的新规,只是对规则进行了部分修改),在新规中实际上大多数规则是没变的,变化的规则我会在规则的解释中做出标注
25.1 定义
25.1.1当队员在场上持着一个活球,其一脚或双脚超出本规则所述的限制向任一方向非法移动是带球走。
25.1.2在场上正持着一个活球的队员用同一脚向任一方向踏出一次或多次,而其另一脚(称为中枢脚)不离开与地面的接触点时为旋转(合法移动)。
25.2规定
25.2.1对在场上接住活球的队员确立中枢脚:
●双脚站在地面上时: —一脚抬起的瞬间,另一脚成为中枢脚。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就不做解释了
●移动时:
—如果一脚正触及地面,该脚成为中枢脚。
这一条规则在新规被修改为以下内容:行进间的队员接住球或结束运球的时候如果恰好有一只脚正接触地面,那么他下一次触及地面的那只脚或双脚被确立为第一步并用以确定中枢脚。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左脚触地的时候接球或者由运球变为持球状态,按照旧规则,此时左脚就是中枢脚,而按照新规则,如果下一步是右脚落地,则右脚就是中枢脚,如果下一步是左右脚同时落地,则处于没有确定中枢脚的状态,一脚抬起的瞬间,另一脚成为中枢脚。
—如果双脚离地和队员双脚同时落地,一脚抬起的瞬间,则另一脚成为中枢脚。
也就是说如果在空中持球,双脚落地,此时是没有确立中枢脚的情况,一脚抬起,则另一只脚成为中枢脚
—如果双脚离地和队员一脚落地,于是,该脚成为中枢脚。
如果在空中持球或接球一只脚落地,则落地的脚为中枢脚
—如果双脚离地和队员一脚落地,那么,该脚成为中枢脚。如果队员跳起那只脚并双脚同时落地停止,那么哪只脚都不是中枢脚
双脚同时离地接球先落地的脚为中枢脚,在移动过程(注意必须是移动过程中)中可以跳起中枢脚,然后双脚同时落地此时是没有中枢脚的。
25.2.2对在场上控制了活球并已确立中枢脚的队员的带球行进:
●双脚站在地面上时:
—开始运球,在球出手之前中枢脚不得抬起。
这里比较好理解,也就是说在中枢脚确定以后,开始运球时,球要先离开手,然后中枢脚才能抬起,否则就是走步
—传球或投篮,队员可跳起中枢脚,但在球出手之前任一脚不得落回地面。
这里分析一下这个句子,首先是,队员可跳起中枢脚这句话,这句话包含了几种可能性呢?这里说一下,可是可以的意思,不是必须,实际上这里包含了两种需要讨论的情况:a中枢脚抬起非中枢脚不抬起b中枢脚和非中枢脚都抬起。其实还有两种情况,一是中枢脚不抬起,二是两只脚都不抬起,由于前面有旋转的规则(25.1.2在场上正持着一个活球的队员用同一脚向任一方向踏出一次或多次,而其另一脚(称为中枢脚)不离开与地面的接触点时为旋转(合法移动动)),只要中枢脚在地面上,非中枢脚是可以随意抬起落下的,所以不需要讨论。
这里说一下,有的人认为投篮时两只脚必须同时起跳,实际上在规则中是没有相关表述的,这里秉承规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双脚不必同时起跳
这句话先分析到这里,下面是后一句话,球出手之前任一脚不得落回地面。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抬起的脚在出手前不得落回地面。也就是说上面的a情况球必须在中枢脚落地之前出手否则就是走步。b情况必须在双脚任意一只脚落地之前出手否则就是走步。这里说一下几种易被说成走步实际上不走步的情况:a中枢脚抬起非中枢脚还在地上并且球还在手中没有出手,此时实际上是不走步的,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原文中“有队员可提起中枢脚,但在球出手之间任一脚不能落回地面”,关于这一动作合不合法也可见NBA裁判主管在NBA官网关于这一动作的解释:
Q: If a playerhas established a pivot foot, are they able to take a step with the non-pivotfoot and then raise the pivot foot and take a shot, such as a hook shot?
问题:球员在确立中枢脚之后可以提起非中枢脚迈一步,然后抬起中枢脚投篮吗?
A:Yes. A player who establishes a pivot foot may move hisnon-pivot foot as many times as he wants and if he is taking a shot (orpassing), he may jump or otherwise lift his pivot foot in taking the shot (ormaking the pass) provided he has released the ball before returning to thefloor. However, if the player is starting a dribble off an established pivotfoot, he must release the ball before lifting his foot.
答案:可以。一个确立中枢脚的球员可以随意移动他的非中枢脚,如果他要投篮(或传球),他可以起跳,也可以仅仅抬起中枢脚投篮(传球)并在脚落回地面前使球离手。然而,如果球员是要开始运球,他必须在抬起中枢脚之前使球离手。
因此,在NBA,中枢脚抬起非中枢脚还在地上并且球还在手中没有出手是合法的。
这一问题可在以下网址找到:
关于这一动作的后续选择:a单脚在地上出手不起跳,出手之前中枢脚不能落地否则走步。b单脚在地面上跳起双脚在空中出手,在出手之前哪只脚都不能落地。第二种会被认为是走步的情况是确立了中轴脚后非中轴脚向前迈一步然后跳起(双脚都在空中出手),前面已经证明了双脚不必同时起跳所以不走步。
●移动时:
—传球或投篮,队员可跳起中枢脚并一脚或双脚同时落地。但一脚或双脚抬起后在球出手之前任一脚不得落回地面。
这是移动中的情况,由于是在移动中,实际上特指的移动过程中是中枢脚一只脚在地上时的场景(假如中枢脚和非中枢脚都在地上实际上移动已经停止了判断是否走步就应该参考上一种情况),移动过程中中枢脚一只脚在地上时比如移动中接球时确立了中枢脚或者三步上篮中确立了中枢脚,可以中枢脚单脚跳起然后另一脚单脚落地或者双脚同时落地(由于新规则实行后不能单脚连续跳所以单脚落地时不能是起跳的那只脚),根据单双脚落地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A单脚落地的情况(此时球在手中,一只脚在地上,一只脚抬起),你的选择有三种:a不跳起出手,此时球在出手前抬起的那只脚是不能落下的,否则就是走步。b单脚起跳投篮,此时在出手之前任意一只脚不能落回地面,否则就是走步B双脚同时落地的情况a双脚不起跳出手,不存在走步风险b单脚抬起出手,出手之前抬起的脚不能落地,否则走步c双脚起跳出手,在出手之前哪只脚都不能落地,否则就是走步。注意这里双脚不必同时起跳,比如可以先抬起一只脚然后再跳起另一只脚出手,很滑稽是不是,实际中很难出现这种情况,提到这种情况是为了将所有的状况说说全面。
—开始运球,在球出手之前中枢脚不得抬起。
开始运球时,球要先离开手,然后中枢脚才能抬起,否则就是走步
●停止时哪只脚都不是中枢脚:
—开始运球,在球出手之前哪只脚都不得抬起。
在没有中枢脚的情况下球要先离手才能抬脚
—传球或投篮,一脚或双脚可抬起,但在球出手前不得落回地面。
可以提起一只脚或者双脚跳起投篮,但在球出手之前抬起的脚不能落回地面。
25.2.3队员跌倒、躺或坐在地面上: ●当一名队员持球时跌倒和滑动在地面上,或躺或坐在地面上获得控制球是合法的。●如果而后该队员持着球滚动或试图站起来是违例。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不解释了
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耐心将上面的分析看完的,所以简单概括一下判断走步的方法,第一,确定轴心脚。第二,出手前抬起的脚有没有落回地面。这个简单方法适合于大多数情况。
下面找几个典型例子分析
例一
首先确定中枢脚,双脚在地面时左脚离开地面因而右脚为中枢脚。然后左脚迈出一步,右脚(中枢脚)先抬起然后左脚跳起,球出手前抬起的脚没有落回地面,不违例。认为必须双脚同时起跳的不妨看一下我前面的分析
例二
首先确定中枢脚,这里涉及到转身上篮时中枢脚的确认问题,以右手运球向左转身为例,转身的时候以左脚为轴,持球的时候有两种状况:a在左脚触地的时候持球,然后腾空,右脚先落地,根据新规(行进间的队员接住球或结束运球的时候如果恰好有一只脚正接触地面,那么他下一次触及地面的那只脚或双脚被确立为第一步并用以确定中枢脚)右脚为中枢脚b在双脚腾空时持球,右脚先落地根据规则25.2.1空中持球先落地的脚为中枢脚故右脚为中枢脚。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持球,中枢脚总是右脚(右手运球向左转身的情况下)。分析这个动作,右手运球向左转身,右脚为中枢脚,然后非中枢脚(左脚)向前跨出一步投篮,球出手前任意脚都没有落地,故不走步。非中枢脚跨出一步然后跳起投篮是否走步的问题,前面例一已经做了分析。
例三
图片涉及的是关于跳步之后中枢脚的确认问题。这里要分析一下几种可能出现的跳步情况:a单脚触地时持球然后单脚跳起再用同一只脚落地,由于新规中不允许单脚连续跳,所以这种情况是走步违例b单脚触地时持球然后单脚跳起再用另一只脚落地(当然剩下的那只脚也可以紧接着落地),根据新规(行进间的队员接住球或结束运球的时候如果恰好有一只脚正接触地面,那么他下一次触及地面的那只脚或双脚被确立为第一步并用以确定中枢脚)此时先落地的脚为中枢脚。c单脚触地时持球然后双脚同时落地,根据新规此时是没有确立中枢脚的情况,可适用规则25.2.1一脚抬起的瞬间,则另一脚成为中枢脚。d空中持球后两只脚先后落地或者一只脚落地,根据规则25.2.1先落地的脚为中枢脚。e空中持球后双脚同时落地,此时是没有确立中枢脚的情况,可以根据规则25.2.1一脚抬起的瞬间,另一脚为中枢脚来确立中枢脚
OK,现在可以根据图来判断中枢脚了。
根据慢放,右脚触地时持球,然后跳起,双脚落地,符合情况c,当然由于角度问题以及清晰度问题,也可以看作是空中持球(实际上判定运球状态与持球状态的临界点很难的,很大程度上要看裁判的尺度和临场判罚,这也是在新规适用之前出现许多争议性判罚的重要原因),这样的话就符合情况e,但是无论情况c还是情况e,判断中枢脚的原则都是在双脚同时落地之后一只脚抬起的瞬间另一只脚成为中枢脚。图中抬起左脚右脚自动成为中枢脚,然后非中枢脚迈出一步投篮,不违例。关于非中枢脚迈出不走步的分析见情况一。
例四
慢放版
首先确立中枢脚,根据慢动作,右脚触地时持球(或者是右脚跳起腾空时持球根据新规两种持球的情况最后确立中枢脚的结果是一样的),然后跳起腾空左脚单脚触地,根据新规此时左脚为中枢脚,然后左脚单脚跳起,然后双脚同时落地,然后抬起双脚出手,在出手前任意脚没有落回地面,根据规则25.2.2移动时: —传球或投篮,队员可跳起中枢脚并一脚或双脚同时落地。但一脚或双脚抬起后在球出手之前任一脚不得落回地面。故此动作不走步。
以上就是对走步的分析,本文接受反驳,但反驳必须要有官方依据,可信的官方依据包括FIBA 、NBA 、CBA规则以及官方裁判解释和视频。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教学以后,能根据规则去判断走步,而不是通过以前积累的关于走步的经验(其中许多可能还是错误的)判断。
①篮球运动是用手进行的运动,球是圆的;
②手拿着球走或者跑都是不允许的;
③运动员可以到场上任何地方,只要不影响和妨碍对方运动员;
④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不允许发生身体接触;
⑤篮圈应该是水平的。
根据这5条基本原则,奈史密斯先生制定出最原始的篮球竞赛规则。最原始的篮球竞赛规则一共有13条。这13条的基本内容是:
1.球员可以用单手或双手向任何方向扔球。
2.球员可以用单手或双手向任何方向抢、打球,但绝对不能用拳头击球。
3.球员不能带球走。
4.必须用手持球,而不允许用头顶、脚踢球。
5.不允许球员用肩撞、手拉、手推、手打、脚绊等方法来对付另一方的队员。任何队员违反此规则,第一次被认为是犯规,第二次再犯规,就要被强行停止比赛,直到命中一个球后才能重新上场参加比赛。如果有意伤害对方球员,就要取消他参加整个比赛的资格,且不允许替补。
6.用拳击球就是违反第3条和第4条规则。
7.如果任何一方连续犯规3次,就要算对方命中一球。连续犯规的意思是指:在一段时间里,对方队员未发生犯规,而本方队员接连发生犯规。
8.如果防守者没有触到球或干扰球,当球投入篮内并停留在篮里就算中篮。如果球停在篮筐上,而对方队员触动了篮筐,也算命中一球。
9.当球出界,球将由第一个接触球者扔进场内。若有争论,裁判员将球扔进场内。掷界外球允许5秒钟,如果超过5秒钟,球判给对方。
10.主裁判员是球员的裁判,他有权吹犯规。当某队连续3次犯规,他将通知副裁判员。他有权宣布取消某队员的比赛资格。
11.副裁判员是球的裁判,他可决定什么时候球在比赛中,并要计时、决定球的命中、记录命中的球数以及承担通常裁判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12.比赛在两个 15分钟内进行,中间休息5分钟。
13.球命中最多的一方获胜,如果平局,经双方队长的同意,比赛可延至再命中一球为止。
这原始的13条篮球竞赛规则,虽然不系统,不完整,有些条文还不够明确,但对初期篮球运动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篮球运动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规则就显得更加重要,它要求严格、科学、系统地管理篮球竞赛。
编辑本段篮球竞赛规则的演变
规则的修改,促进了篮球运动的发展,而篮球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促进了对规则不完善地方的适当修改或补充,从而使篮球运动向健康与高级的方向发展。
规则与篮球技、战术就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样,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则通过肯定、否定、允许或不允许,来保证篮球比赛的正常进行,促进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球场上符合规则的动作,就是正确的动作,反之是错误动作。
规则从最初的13条发展到现在的58条,篮球技、战术从原来的简单、低级发展到现在的高级水平,都是它们许多年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结果。如:运球技术从最初的以肘关节为轴发展到现在的以肩关节为轴,正是因为规则对发展中的技术不断肯定的结果。现在,规则明确指出:运球结束的标志是双手触球的一瞬间或运球的手掌心向上,大拇指超过垂直面时即运球结束。如掌心始终
向下,大拇指未超过垂直面,球是不可能在手上有停留的。所以,以肩关节为轴的大臂运球与单手后拉、后转身运球的现代技术就以法定的形式肯定下来了。再譬如:投篮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发展到现在的高手自上而下的扣篮与单手或双手的补篮等高超的技术,规则明确规定都算队员在做投篮动作。因此,扣篮、补篮等现代技术就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近年来,比赛中出现后仰跳投、后撤步跳投、勾手跳投等多种形式的技术,也是因为规则对攻守技术强调了垂直面的原则、腾空队员原则等几个处理身体接触与犯规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在犯规处理上,特别强调了攻守平衡的指导思想,迫使和促进了投篮队员为摆脱防守、避免撞人犯规而采取的各种形式的跳投技术,以达到得分的目的,推动了防守战术的不断发展等。
国际篮联在一般情况下,每隔4年对规则要进行一次修改与补充,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篮球技、战术进一步的发展,并限制粗暴动作,使比赛向文明、于净及紧张激烈和富有勉力的方向发展。
规则的变化是不可知的,也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随意更改的,它是按一定的修改目的米进行的。具体的修改规则的指导原则是:
1.公 平。这是修改规则的基础。规则应该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因为篮球比赛是双方在等同的时间、空间、地面、人数的条件下进行篮球意识、技战术及身体素质的较量。
2.均 衡。均衡(或者是平衡)是指进攻和防守这两个方面必须保持平衡。如一场比赛很容易得分或很难得分,都会使比赛变得呆板而不精彩,那么篮球比赛使人兴奋的魅力将会丢失。
3.定 义。规则定义要言简意明,文字确切。
4.编 纂。规则要编纂,避免重复,做到前后一致,不得自相矛盾。
5.简 短。规则要简短扼要,避免罗唆,使人很难领会。
6.例 外。规则正面作了许多规定,如没有例外的规定(即注解),规则也很难实行,例外正是为了保证正面规则的实施。
7.安 全。规则要保证人身安全,保证比赛在良好的环境与气氛中顺利进行。
8.权 力。必须给裁判员权力,让其在比赛中有权威地胜任工作,执行规则。
9.连 续。规则要使比赛尽可能地减少中断次数,从而保证比赛的连续进行,使比赛更紧凑,更精彩。
10.无 利。规则要使比赛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从违反规则中得好处,从而使比赛公平合理地进行
编辑本段基本规则
基本规则一
1.比赛方法
一队五人,其中一人为队长,候补球员最多七人,但可依主办单位而增加人数。比赛分四节,每节各10分钟,NBA为12分钟,每节之间休息5分钟,NBA为130秒,中场休息 10 分钟,NBA为15分钟,另在NBA中在第4节和加时赛之间和任何加时赛之间休息100秒。比赛结束两队积分相同时,则举行延长赛 5 分钟,若 5 分钟后比数仍相同,则再次进行 5 分钟延长赛,直至比出胜负为止。
2.得分种类
球投进篮框经裁判认可后,便算得分。3分线内侧投入可得2分;3分线外侧投入可得3分,罚球投进得1分。
3.进行方式
比赛开始由两队各推出一名跳球员至中央跳球区,由主审裁判抛球双方跳球,开始比赛。
4.选手替换
每次替换选手要在20秒内完成,替换次数则不限定。交换选手的时间选在有人犯规、争球、叫暂停等。裁判可暂时中止球赛的计时。
5.罚球
每名球员各有 4 次被允许犯规的机会,第五次即犯满退场(NBA中为6次)。且不能在同一场比赛中再度上场。罚球是在谁都不能阻挡、防守的情况下投篮,是做为对犯规队伍的处罚,给予另一队的机会。罚球要站在罚球线后,从裁判手中接过球后10秒内要投篮。在投篮后,球触到篮框前均不能踩越罚球线。
6.违例
大致可分为(1)普通违例:如带球走步、两次运球(双带)、脚踢球(脚球)或以拳击球。(2)跳球违例;(3)跳球时的违例:除了跳球球员以外的人不可在跳球者触到球之前进入中央跳球区。
基本规则二
24秒钟规则:进攻球队在场上控球时必须在24秒钟内投篮出手(NBA、CBA、CUBA、WNBA等比赛均为24秒,全美大学体育联合会比赛中为35秒)。
8秒钟规则:球队从后场控制球开始,必须在8秒钟内使球进入前场(对方的半场)。
5秒钟规则:持球后,球员必须在5秒钟之内掷界外球出手,FIBA规则规定罚球也必须在5秒钟内出手。
3秒钟规则:分为进攻3秒和防守3秒。进攻3秒:进攻方球员不得滞留于3秒区3秒以上;防守3秒:当某防守方球员对应的进攻方球员不在3秒区或者3秒区边缘、且彻底摆脱防守球员时,防守方球员不得滞留禁区3秒以上。
侵人犯规:与对方发生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犯规行为。
技术犯规:队员或教练员因表现恶劣而被判犯规,比如与裁判发生争执等情况。
取消比赛资格的犯规:球员做出的不体现运动员精神的犯规动作,比如打人。发生此类情况后,球员应立即被罚出场外。
队员5次犯规:无论是侵人犯规,还是技术犯规,一名球员犯规共5次(NBA规定为6次)必须离开球场,不得再进行比赛。
违例:既不属于侵人犯规,也不属于技术犯规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主要的违例行为是:非法运球、带球走、3秒违例、使球出界、用脚踢球。
队员出界:球员带球或球本身触及界线或蚧线以外区域,即属球出界。在球触线或线外区域之前,球在空中不算出界。
干扰球:投篮的球向篮下落时,双方队员都不得触球。当球在球篮里的时候,防守队员不得触球。
球碰板后对方不得碰球,直到球下落。
被紧密盯防的选手:被防守队员紧密盯防的球员必须在5秒钟之内传球,运球或投篮,否则其队将失去控球权(NBA规则中无此规定)。
球回后场:球队如已将球从后场移至前场,该球队球员便不能再将球移过中线,运回后场。
编辑本段篮球基本技巧
1)控球技巧
1.持球
2.躯干盘球
3.颈部盘球
4.单脚盘球
5.跨下前后抛球
6.膝部盘球
7.跨下8自行盘球
2)进阶段技巧
假动作
1.摇摆腰部
2.举手开足
3.球和足部方向相反
4.假投篮
5.摇摆颈部
6.驻足
比赛中的技巧及基本功:
(由于内容太多,不能提交,若你愿看可以访问下面的网址:
)
1.投篮注意事项
2.怎样才能提高投篮命中率
3.单手原地投篮
4.如何跳投
5.传球的几种方法
6.如何运球
7.如何控球
8.如何才能抢断成功
9.滑步防守
编辑本段篮球术语
(1)扣篮(西el mate):运动员用单手或双手持球,跳起在空中自上而下直接将球扣进篮圈。
(2)补篮:投篮不中时,运动员跳起在空中将球补进篮内。
(3)卡位:进攻人运用脚步动作把防守者挡住自己身后,这种步法叫卡位(多用于冲抢篮板)。
(4)领接球:顺传球飞行方向移动,顺势接球。
(5)错位防守:防守人站位在自己所防守的进攻人身侧,阻挠他接球叫错位防守。
(6)要位:进攻人用身体把防守人挡在身后,占据有利的接球位置。
(7)突破:运球超越防守人。
(8)空切:进攻人空手向篮跑动。
(9)一传:获球者由守转攻的第1次传球。
(10)盖帽(西el tapón):进攻人投篮出手时,防守人设法在空中将球打掉的动作。
(11)补位:当1个防守人失掉正确防守位置时,另1防守人及时补占其正确防守位 置。
(12)协防:协助同伴防守。
(13)紧逼防守:贴近进攻人,不断运用攻击性防守动作,威胁对方持球的安全或不让对方接球。
(14)斜插:从边线向球篮或者向球场中间斜线快跑。
(15)时间差:在投篮时,为躲避对方防守的封盖,利用空中停留改变投篮出手时间。
(16)接应:无球进攻队员,主动抢位接球。
(17)落位:在攻防转换时,攻地双方的布阵。
(18)策应:进攻队在前场或全场通过中间队员组织的接应和转移球的战术配合,造成空切、绕切以及掩护等进攻机会。
(19)掩护:进攻队员以合理的技术动作,用身体挡住同伴的对手的去路,给同伴创造摆脱防守的机会的一种进攻配合。
(20)突分:持球进攻队员突破后传球配合。
(21)传切:持球进攻队员利用传球后立即空切,准备接球进攻。
(22)补防:当1个防守队员失去位置,进攻队员持球突破有直接得分的可能时,邻 近的另1防守队员立即放弃自己的对手,去防持球突破的进攻者。
(23)换防:防止队员交换防守。
(24)关门:邻近的两名防持球者的队员,向进攻者突破的方向迅速选拔,形成“屏障”,堵住持球进攻者的突破路线。
(25)夹击:两名防守队员共同卡住1名进攻队员,封堵其传球路线。
(26)挤过:两名进攻队员进行掩护配合时,防地被掩护者的队员向其对后靠近,在进攻者即将完成掩护配合的一刹那,抢占位置,从两名进攻队员之间侧身挤过,破坏他们的掩护,并继续防住自己的对手。
(27)穿过:当一名进攻队员进行掩护时,防守掩护者的队员稍离对手,让同伴从自己的掩护队员之间穿过去,继续防住对手。
(28)挡拆:为持球队友挡住防守队员。
(29)空中接力:队友往里传球,另一队友在空中接球,再在空中未落地的过程中将球扣入或投入篮筐的技术。
(30)博脚:外线球员控球时被对手紧贴防守时,中锋或大前锋会走出来外线接球,然后再安全传到其他球员手上。
编辑本段篮球场主要位置介绍
控球后卫(PG)(西base)
控球后卫(Point Guard)是球场上拿球机会最多的人。他要把球从后场安全地带到前场,再把球传给其他队友,这才有让其他人得分的机会。一个合格的控球后卫必须要能够在只有一个人防守他的情况下,毫无问题地将球带过半场。然后,他还要有很好的传球能力,能够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将球传到球应该要到的地方:有时候是一个可以投篮的空档,有时候是一个更好的导球位置。简单地说,他要让球流动得顺畅,他要能将球传到最容易得分的地方。再更进一步地说,他还要组织本队的进攻,让队友的进攻更为流畅。
对于一个控球后卫还有一些其它要求。在得分方面,控球队员往往是队上最后一个得分者,也就是说除非其他队友都没有好机会出手,否则他是不轻易投篮的。或者以另一个角度说,他本身有颇强的得分能力,而以其得分能力破坏对方的防守,来替队友制造机会。总而言之,控球员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当场上有任何队友的机会比他好时,他一定将球交给机会更好的队友。
得分后卫(SG)(西escolta)
得分后卫(Shooting Guard)以得分为主要任务。他在场上是仅次于小前锋的第二得分手,但是他不需要练就像小前锋一般的单打身手,因为他经常是由队友帮他找出空档后投篮的。不过也就因为如此,他的外线准头与稳定性要非常好。
得分后卫经常要做的有两件事,第一是有很好的空档来投外线,因此他的外线准头和稳定性一定要好,要不然队友千辛万苦挡出个好机会,却又投不进去的话,对全队的士气和信心打击颇大。第二则是要在小小的缝隙中找出空档来投外线,所以他出手的速度要快。一个好的得分后卫总不能企望每次都有这么好的空档,应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机会出手,而命中率也要有一定的水准,如此的话,才能让敌方的防守有所顾忌,必须拉开防守圈,而更利于队友在禁区内的攻势。
小前锋(SF)(西alero)
小前锋(Small Forward)乃是球队中最重要的得分者。对小前锋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得分,而且是较远距离的得分。小前锋一接到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如何把球往篮框里塞。他可能会抓篮板,但并不必要;他可能很会传球,但也不必要;他可能弹跳很好,但仍不必要;他可能防守极佳,但还是不必要。小前锋的基本工作,就是得分、得分、再得分。
小前锋乃是对命中率要求最低的一个位置,一般而言只要四成五就算得上合格,而四成以上都可以接受。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他要能得分。如果一个小前锋每场球得个七、八分,命中率还只有四成的话,那还不如叫他去坐板凳算了。话说回来,为什么小前锋的命中率可以比较低呢?因为他是队上主要得分者,他经常要积极找机会投篮,要在某些时刻稳定军心,甚或以较困难的方式单打对手来提升士气,乃至于给对手下马威,给予敌方迎头痛击等。因此小前锋会有较多的机会出手,而且可能是不太好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容许他的命中率稍低,只要他能得分的话。
大前锋(PF)(西ala-pivot)
大前锋(Power Forward)在队上担任的任务几乎都是以苦工为主,要抢篮板、防守、卡位都少不了他,但是要投篮、得分,他却经常是最后一个。所以说,大前锋可以算是篮球场上最不起眼的角色了。
大前锋的首要工作便是抓篮板球。大前锋通常都是队上篮板抢得最多的人,他在禁区卡位,与中锋配合,往往要挑起全队的篮板重任。而在进攻时,他又常常帮队友挡人,然后在队友出手后设法挤进去抓篮板,做第二波的进攻。
大前锋一般较少出手,而其投篮的位置又经常很靠近篮框,对其投篮的命中率要求也较高。以场上五个位置来说,大前锋应该是命中率最高的一位,不错的大前锋应该达到五成五以上。不过由于得分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的得分可以不多,但是篮板就一定要抓得多。此外,防守时的火锅能力自然也是大前锋所必备的,因为他要巩固禁区,防守当然重要。其实说穿了,大前锋就是要做好两件事:篮板和防守。
中锋(C)(西pivot)
中锋(Center)顾名思义乃是一个球队的中心人物。他多数的时间是要待在禁区里卖劳力、卖身材的,他在攻在守,都是球队的枢纽,故名之为中锋。
中锋要做哪些工作呢?首先,他既然是在禁区里面混饭吃,那么篮板球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再来,禁区又是各队的兵家必争之地,当然不能让对手轻易攻到这里面来,所以阻攻、盖火锅的能力也少不得。而在进攻时,中锋经常有机会站在靠近罚球线的禁区内(此乃整个进攻场的中心位置)接球,此时他也应具备不错的导球能力,将球往较适当的角落送出。以上三项,是中锋应具备的基础技能。而在球队中,中锋也经常身负得分之责,他是主要的内线得分者,与小前锋里外对应。因为他要能单打,所以在命中率上的要求可以低些,但他出手的位置又往往较接近篮框,所以命中率又应该高些,大致来说,五成二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对中锋命中率的要求,是仅次于大前锋的。
一名好的中锋还得多才多艺。在进攻方面,中锋在接近篮框的位置要有单打的能力,他要能背对着篮框做单打动作,转身投篮是最常见的一项,而跳勾、勾射则是更难防守的得分方式。防守上,要称为一个好的中锋,那除了守好自己该看的球员之外,适时帮忙队友的防守是必须的。简单地说,若敌方的球员晃过了队友的防守而往篮下进来,中锋便要有一夫当关之勇,守住己方的禁区。当然,不是说每回都能滴水不漏,但总是要有"能帮忙"的能力,若一个中锋只能守住自己的人,那是不够的(除非对方是超强的进攻中锋)。
中锋有一种变形,也就是所谓的外线中锋。他与正常中锋的差别在于,他的进攻主要是跑到外面去投外线,而少做禁区单打的工作。由于中锋的个头高,其他矮个子根本守不住,所以到外线投篮可以把对方的中锋引出来,故其在前锋较强时也相当管用,而在防守时,他就与一般中锋无异,照样防守对方中锋,照样地抓篮板。
赛事介绍
国际上的重大篮球竞赛活动除奥林匹克运动会篮球赛和世界篮球锦标赛以外,还有传统性的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中美洲、欧美运动会等地区性的篮球赛,以及世界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篮球赛,世界军队和世界俱乐部篮球锦标赛等。奥运会篮球比赛 历届参加的办法不断变更,到1980年的第22届奥运会时,规定为12个国家参加,产生这12个国家的办法是:上届奥运会前3名;欧洲预选赛和美洲预选赛的前3名;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各1名。分两组进行两个阶段的比赛决定名次。每四年举办一次,设男子比赛和女子比赛。世界篮球锦标赛男子从1950年开始,女子从1953年开始,男、女比赛分别举行。每届比赛间隔时间不定,一般是4年一届,历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参加办法不完全相同,到1978年第8届时,参加办法是:上届奥运会前3名,上届锦标赛前3名,欧、美、亚、非、大洋洲锦标赛冠军队和主办国,被邀请国(按规程规定,主办国可邀请1-2个国家的球队参加比赛),共14个队分3组进行预赛,各取前两名,加上上届冠军和本届主办国队,共8个队采用单循环制决赛。
世界篮球锦标赛共有六个世界锦标赛,都是每两年举办一次:
男子比赛:有16支球队参加。
女子比赛:有16支球队参加。
青少年比赛:有16支球队参加,年龄为18岁以下。
22岁及以下年龄组比赛:这是一个新设的竞赛,举办目的是为青少年球员在参加成年组比赛之前提供转变期比赛。
男子轮椅篮球比赛:于1973首次举办。
女子轮椅篮球比赛:于1990年首次举办。
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 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比赛于2005年在中国首都北京市首次举办,比赛是由国际篮球联合会(FIBA)主席程万琦博士发起,为表彰国际篮联秘书长斯坦科维奇先生为国际篮球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斯坦科维奇先生名字命名而举办的比赛。
斯坦科维奇杯是各大洲的冠军或亚军之间的比赛,是世界篮球的交流。
斯坦科维奇杯只在中国举行。
奥运会篮球发展史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上,美国的2支球队首次将篮球进行了表演展示。1936年,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男子篮球终于被列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而女子篮球,直到1976年的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才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回顾奥运会篮球的发展,原国际篮球联合会秘书长波?斯坦科维奇曾说过:“1936年在篮球史上应大书一笔。”毫无疑问,篮球项目能登上奥运会竞技舞台,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共有来自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21支球队参加了篮球比赛,成为当时柏林奥运会团体比赛项目中参赛队伍最多的一个项目,显示了篮球运动的巨大魅力。
当然,这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的水平还不高,最后的总决赛是在美国队和加拿大队之间进行的,两队的比赛结果是19∶8,美国队获得了奥运会首届篮球比赛的冠军。我国著名篮球裁判舒鸿先生担任了本场比赛的临场裁判工作。 时至今日,虽然奥运会篮球比赛只设男女2个团体项目,各有金、银、铜3块奖牌,但各国都非常重视奥运会的篮球比赛,可以说奥运会篮球比赛已成为当今世界篮球大赛中最重要的赛事。
从历届奥运会篮球比赛来看,世界强队多集中在欧美,美国男、女篮尤为突出。在过去的16届男子篮球和8届女子篮球奥运会比赛中,美国男篮获得了12次冠军(前苏联获得2次冠军,前南斯拉夫和阿根廷各获得1次冠军)。
历届奥运会男篮前三名:
年份 冠军 亚军 季军
1936 美国 加拿大 墨西哥
1948 美国 法国 巴西
1952 美国 苏联 乌拉圭
1956 美国 苏联 乌拉圭
1960 美国 苏联 巴西
1964 美国 苏联 巴西
1968 美国 南斯拉夫 苏联
1972 苏联 美国 古巴
1976 美国 南斯拉夫 苏联
1980 南斯拉夫 意大利 苏联
A、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高度不变,故没有势能的变化,A错.
B、篮球下落时高度下降,则重力势能减小,不符合题意,B错.
C、秋千在最低点时有速度,则向高处运动,动能减小,高度升高,势能变大.故为动能转化为势能,C对.
D、小孩下滑,高度降低,势能减小,而是匀速滑下,则动能不变,故重力势能变成了内能,D错.
故选C.
滚动的篮球算旋转吗视频完整和滚动篮球正版下载的问题解答就到这里,希望您能从中受益,欢迎下次再来!